首页 走进宁强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宁强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为统领,以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群众满意为主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文旅兴县、工业强县“五大战略”,大力开展精准脱贫攻坚年、产业发展推进年、城镇品质提升年、招商引资突破年、作风本领强化年活动,持续推进“五大园区(村)”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时代宁强脱贫奔康、富民强县、追赶超越步伐。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总量达到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达到20.2亿元;第二产业增长13.5%,达到35.4亿元;第三产业增长8.5%,达到37.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84.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2%,达到8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1%,达到1.3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达到27.9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9%,达到30150元和10415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

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聚焦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要务,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统筹用好涉农整合资金。强力推进“五大脱贫攻坚行动”和24条线精准扶贫工作。投入财政涉农产业发展项目资金1.7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316个,产业脱贫户参与率达到75%以上;完成投资5.3亿元,实施国开行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403个;落实资金0.9亿元,实施财政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0个。新建农村公路完善、安防工程100公里,硬化农村道路334公里,建设引水堰闸21处、渠道17公里,新建通信基站60处、改造共享基站133处,新建及改造供电线路275.5千米、安装配变器14台,实施贫困村光伏发电项目20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150户、农村危房改造2360户。健康扶贫“六个全覆盖”、“五重保障”和教育扶贫“两免一补”、“控辍保学”政策全面到位,统筹推进创业就业帮扶、生态补偿、社会兜底保障扶贫,确保2018年59个贫困村、3.14万名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退出。全方位深化苏陕扶贫协作。聚焦产业合作,探索建立港宁示范园,有序开展两地人才交流,深化劳务、教育、医疗协作,高标准实施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大力推动两地镇(办)村级层面精准对接协作。全力推进金融扶贫。足额筹措担保基金,大力实施两免(免抵押、免担保)一补(全额贴息)小额贷款贴息,发放扶贫贴息贷款8000万元。继续落实“531”部门包扶和“百企帮百村”帮扶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和督察问责,增强扶贫工作合力。

(二)紧盯投资增长,狠抓项目谋划建设。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进一步提高谋划项目、招引项目、建设项目的水平。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认真研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抓政策机遇,围绕我县五大园区(村)、六大主导产业,准确把握方向、细心捕捉信息、大胆策划包装,谋划一批投资体量大、转型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强推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74个,总投资179.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8亿元。坚持“周通报、月考核、半年观摩、年底奖惩”制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天然气长输管线、阳安铁路扩能改造宁强段、108国道勉宁段改造等45个项目建成投用,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羌族文化产业博览园、氐羌田园综合体等29个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宁青公路改造、通用机场建设等40个重大前期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强化项目招商。抓紧南资北移、产业西迁、南通对口帮扶机遇,强力拓展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的合作空间,全力招引天然气综合利用、生物食药、电子产品等工业项目,配套引进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生产服务性项目,全年执行招商引资项目45个,年度到位资金37亿元以上。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来宁投资企业优惠政策,落实签约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加速项目落地进程。创新投融资体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题,有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三)着眼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持续调结构、育品牌、强链条、促集聚。加强园区承载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建成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中心、园区物流中心,加快建立“区中园”“园中园”,推动天然气、绿色食药、新型建材等产业集约式、抱团式发展。新引进入园企业3户以上,实现工业产值35亿元以上。年内建成房车营地2个,力促LNG天然气生产线、热镀锌高频焊管、航空零部件项目建成投产。做优支柱产业。保护性发展矿业经济,支持黑木林铁矿、长江公司等矿山企业开展技改,推动产业链条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发展壮大新型材料、生物食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盛发钢管、天宝电子、宏象房车、天洋制药、绿梦食品等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全方位创新;迅速壮大天然气、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在生活、工业、电力、交通运输领域的高效综合利用。提升民营经济活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实施“小巨人成长计划”。加强银企对接,创新“助保贷”“农业企业担保贷”等融资模式。

(四)突出全域发展,激发文旅三产活力。坚持“文旅兴县”战略不动摇,实施全域旅游,拓展服务业态,培育经济增长点。统筹推进景区创建。以5A景区创建为目标,实施青木川古镇西入口游客中心迁建、南坝风貌提升、回龙场龙头老街恢复等项目,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创建为市级“放心消费示范景区”。以年内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快汉水源森林公园索道、滑道、玻璃栈道等项目建设。以县城为核心,依托汉水源森林公园、氐羌田园、羌族文化产业博览园、汉江源头、九台山、梦回羌寨等景观打造大汉源景区。培育金湾银滩、时来运转等乡村旅游品牌,引导草川子、肖家坝、回民沟、二道河等创建为美丽田园。大力推进“旅游+”,促进文旅、农旅、体旅、医旅、工旅融合,推动产业旅游化。全年接待游客4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举办“汉江源”首届羌族文化节主题活动、青木川国际释比文化艺术节、汉源文化研讨会,主动融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环秦巴生态旅游圈、大九寨旅游圈。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规划建设县城美食、奇石书画、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特色景区,加快星级酒店、民宿客栈建设,改造升级星级酒店3家,评选星级农家乐、休闲农庄20家。全面加速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新建电商产业基地10个,努力实现镇村电商服务站全覆盖,积极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五)紧扣乡村振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实施农业“倍增工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大力培育产业基地。坚持“5+5”特色发展方向,新建优质粮油基地1万亩,粮、油总产稳定在10万吨左右,生猪出栏40万头,新建无性系茶园2000亩,新发展中药材3万亩、食用菌4000万袋、烤烟8000亩、猕猴桃1000亩、高山蔬菜8000亩、中蜂养殖2万箱,改造核桃园1万亩。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新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5个,职业农民200人。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三变”改革59个村,盘活农村资源,强化招商经营,积极总结推广壮大集体经济新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经营一体化发展,打造宁强茶叶、天麻、银杏、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品牌。新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3个。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众筹农业,实施休闲农业提升工程,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2个。

(六)定位宜居宜业,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始终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努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县域内涵定位,高标准完成县城规划修编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核心、重点镇为节点、一般镇为依托、美丽乡村为点缀的城镇网络格局。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实施县城南门至高铁站风貌改造、蒲丁路绿化亮化、县城主干道行道砖更换等市政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九龙湾国际商住旅游社区、佳和时代广场、羌城春天二期等商住项目,开工建设蒋家崖和供销社家属院棚户区改造项目,强力推进宁强南站文化商旅综合体、南门星级酒店、南北门仿古城门等城市品味提升项目。狠抓精细管理。持续抓好“五城联创”,强力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渣土车抛洒等问题,探索住宅小区物业外包,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建特色重点集镇。充分挖掘各镇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强化特色塑造,梯次推进重点镇创建工作。科学定位主导产业,持续推进青木川、阳平关、胡家坝等省市县级重点镇建设。突出抓好交通路网、绿化亮化、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市级示范村11个、清洁乡村10个、生态乡村120个、幸福乡村10个。

(七)狠抓巩固提升,筑牢生态环保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恢复治理、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开展污染防治。持续推进铁腕治霾保卫蓝天“1+10”行动和两个“雷霆行动”,狠抓扬尘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坚决禁止秸秆焚烧,确保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不少于300天。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填埋场7座。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大汉江、嘉陵江综合整治力度,推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深度治理,建成2个沿汉江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完善天津中学至二道河移民安置点污水管网。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化肥农药“零增量”活动,切实预防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扶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利用;调整城镇能源结构,力争县城天然气普及率达到100%;深入推进重点领域降耗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生态防护建设。实施矿山、露天采石场生态恢复工程,增加林业生态供给,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土地复垦整治力度,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八)深化改革开放,积聚追赶超越动能。聚焦突出矛盾和问题,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高质量发展,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优化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多证合一”、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简易注销制度。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三变”改革和土地“三权分置”。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协同推进民主法治、文化体制、社会民生、司法体制、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全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实施校地合作,力促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创建通过验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融资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基金、PPP、债券、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工具,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对外开放。持续完善铁路、公路等县域立体交通网络,拓展对外开放通道;坚持“四向融入”战略,抢抓苏陕扶贫协作机遇,巩固深化合作领域;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外来资本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九)聚焦民生改善,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集团、学校联盟建设,建成20个边远学校听课教堂,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5个,全面落实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扎实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成县幼儿园保教楼、筒车河社区幼儿园;完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卫生计生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建设医疗共同体、健康联合体,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推进“省级幸福家庭示范县”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完善镇办综合文化站、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做强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体育事业持续繁荣。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城镇就业16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万人,“五项”保险新增扩面210人。全面落实城乡低保、老龄补助、社会救济、赈灾救灾等惠民政策,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县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适时启动老年病康复中心项目。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七五”普法,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以“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持续深化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成“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启动“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创建工作,健全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