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宁强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宁强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宁强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省市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突出生态立县、循环发展,大力实施“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城乡统筹”三大战略,统筹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抓项目、促改革、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为加快“三县”建设、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2.5%,总量达到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5%,达到18.5亿元;第二产业增长20.5%,达到24.2亿元;第三产业增长11%,达到27.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35: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6%,达到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3.3%,达到49亿元。财政总收入同口径增长10%,达到286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2%,达到17300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1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达到279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达到8405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8%。

  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增强发展实力。坚持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同步,切实发挥好投资稳增长的关键和引擎作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开工、建设进度为突破,确保59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9.6亿元以上。20个续建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力争超额完成投资计划;39个新开工项目,要强化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争取尽早开工。做深做细重大前期项目工作,用好1000万元项目前期经费,力争24个重大前期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超前谋划重大项目,紧抓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南水北调对口帮扶等机遇,谋划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挤进中、省规划盘子。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全年策划包装项目40个,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切实解决好项目建设融资、用地、拆迁等问题;加快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效引入社会资本;健全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加大重点建设项目考核力度,建立项目争跑考核激励机制。

  (二)坚持以农村经济为主导,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能力。全年粮油产量9.5万吨,生猪出栏58万头,茶叶产量7000吨,新建核桃园1万亩,新发展中药材1.7万亩、食用菌3500万袋、烤烟6000亩。持续推进土地有序规范流转,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新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3个、县级5个、镇级示范园20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5个,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培育塑造职业农民300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实施彩票公益金项目村34个、整村推进项目村12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个。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5000亩,发展节水灌溉1000亩,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6处、解决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三)坚持以循环发展为主线,提升发展潜力。实施新一轮“工业翻番工程”,以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为核心,快速补齐工业短板。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变电站至园区10千伏供电线路,启动天然气储配站、园区环形路网工程,完成已征土地“五通一平”工作。加快入园企业建设步伐,促使青木食品山野菜食用菌深加工、绿梦食品年产3万吨苦荞饮料、天洋药业GMP制剂车间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年内投产。加大现有产业循环改造力度,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引进入园企业3户以上,园区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创新园区管理服务,建立园区企业淘汰退出机制,不断增强园区发展活力。壮大传统优势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促成泛珠泉水资源开发项目投产达效,完成苍社大理石深加工和黑木林铁矿、火烽垭金矿选厂扩建项目,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户。强化政银企对接,落实签约贷款3亿元以上。实施工业重点项目9个,完成投资4.7亿元。

  (四)坚持以旅游带动为突破,激发发展活力。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精心编制《宁强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汉水源头、汉水源森林公园、羌族文化产业园、青木川古镇景区及沿线景点融合力度,合理划定旅游功能分区和旅游元素布局。巩固青木川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果,实施秦家垭门楼、青木川客栈、西大门游客接待中心项目;加快完善汉水源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羌博园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强化旅游关联产业整合,培育一批限上旅游服务业纳入统计范畴。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成中心商业区和玉兴路商业步行街,稳步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全面扶持小微企业,激发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潜力,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000户、私营企业30户,培育限上商贸企业3户。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成农村金融服务站21个。

  (五)坚持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彰显发展魅力。加快编制全县新型城镇化规划、集镇修建性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内容,重点加强对县城至高寨子三级公路沿线规划控制。全面提升县城发展水平,建成县城一水厂改扩建工程、云书廊桥,启动校场坝东南段道路、西成客专宁强南站站前广场建设;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实施文化景观工程,提升县城文化品位;扎实开展“国卫”创建工作,集中整治污水乱流、乱停乱放和违章建筑三大问题,规范小区物业管理,优化城区人居环境。加快镇村建设步伐,统筹推进青木川、阳平关、巴山、大安、铁锁关等重点镇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小城镇;继续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集中整治108国道沿线村庄环境,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启动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5个。

  (六)坚持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积蓄发展后劲。紧紧围绕生态立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切实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省级生态县建设,全面实施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百里生态文明长廊精品节点建设,创建市级以上生态镇11个。推进节能减排,严格实行环保准入制度,强化重点企业能耗监测,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控,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强城乡环境治理,集中整治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加快推进沿江集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切实抓好丹治工程和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各1万亩。狠抓扬尘、餐饮油烟、交通噪声、烟花爆竹等污染整治,切实改善空气和环境质量。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加大生态执法监督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七)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凝聚发展合力。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巩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成果,加大教育投入,建成北关小学教学楼,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8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创建省市级教育强镇3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县域卫生资源布局,加快提升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强化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开工建设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羌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认真执行就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500人,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1个,转移农村劳动力7.3万人。全面落实城乡低保、社会养老、救灾救助等惠民政策,建成阳平关、广坪区域性敬老院,启动县城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加强困难群体住房保障,新建保障性住房566套,实施陕南移民搬迁1800户。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严格执行中省市有关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强社会治理创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八)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增添发展引力。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深入分析发展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县情和阶段特征,积极谋划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创新规划编制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循环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深入开展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精心编制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发展规律、反映人民意愿的五年规划,为“十三五”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绘好蓝图、打好基础。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