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商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县域商业体系的决策部署,根据《财政部 商务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的通知》(财办建[2022]18号)和《陕西省商务厅 陕西省财政厅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开展2024年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陕商发〔2024〕9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和农民增收,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商业摸底情况
1.县域基本概况。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汉中市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界三省、襟陇带蜀,是联结大西北与大西南的主要门户和黄金通道,也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素有“蜀道明珠”和“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全县辖1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00个行政村、13个社区,常住人口25.64万人。
2.县域经济概述。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151.37亿元,同比增长8.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5亿元,同比增长9.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26亿元,同比增长9.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49亿元,同比增长9.7%。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7元,同比增长7.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63元,同比增长5.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7元,同比增长8.5%。宁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070元,同比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298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503元,增长10.5%。
3.县域商业摸底情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现代商贸产业体系建设,拓展县、镇、村商业业态,在县域商业网点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1)商贸流通企业情况。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大服务的目标,推动县域市场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工商登记在册的商贸服务业市场主体10436户,其中企业1309户,个体9127户;批零住餐企业916户,个体6389户,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1户,商贸流通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城,占比77.8%以上。
(2)商业基础设施情况。目前我县现有综合商贸服务中心1个,乡镇商贸中心4个,主要是以单体超市、农贸市场为中心,覆盖率22.2 %。村级便民商店共256个,行政村覆盖率75%,能基本满足周边居民日常消费需求。综合来看,当前我县商业设施方面,存在分布不均情况,需引导县内商贸流通企业向人口较大的偏远地区布局,通过新建或升级改造,不断赋能,丰富功能业态,实现整体覆盖率达到100 %,让全县群众都能享受到便利的消费服务。
(3)农贸市场建设方面。目前全县农贸市场有 12个,分布在县城和各乡镇,其中县城农贸市场1个,乡镇农贸市场 11个,为促进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整体来看,现有市场建设标准不高,功能不完善,在人口密度较大乡镇,需考虑新建或改造升级农贸市场,以满足周边居民需求。
(4)物流配送情况。目前现有县电子商务三级物流中心1个,邮政物流仓储分拣中心1个,乡镇快递物流服务站点18个,村级快递物流服务站点130个,覆盖率73%,其中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整合中通、极兔、百世、韵达、圆通、百世快运、顺心捷达六家快递物流企业并完成入驻。
(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1.县域商业组织设施情况
(1)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情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欲以该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全县商业服务体系,成立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形成工作合力,县镇村各级分级承担建设任务,层层压实责任,规定完成时限,要求各单位间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协调机制作用,据实制定具体执行方案和工作措施,确保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将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形成政策合力,统筹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
(2)配套政策制定情况。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规划,为实现县域商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包括:《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宁强县“十四五”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宁强县农产品上行支持实施方案》《宁强县现代物流产业链建设方案》《宁强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宁强县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实施方案》《宁强县支持商业建设发展配套资金、金融、土地、税费等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
2.2023年县域商业建设情况
(1)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新型商业业态,商贸流通繁荣活跃、电商销售稳步增长,现代化商业体系正在稳步推进。社零消费不断增长。紧紧围绕县域特色,完善功能配套,扎实推进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活跃商贸流通,努力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农村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比例和总量不断增大,社零消费持续增长;各类业态不断丰富。连锁经营、体验消费、专卖店、直营店、购物中心、专业市场、综合超市、“网企+实体店+物流配送”的美团优选、饿了么、多多买菜等新兴业态悄然兴起,京东自营、苏宁易购等连锁家用电器品牌店在县城落地;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我县现有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级电商三级物流中心1个,电商服务站点125个。2023年,全县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9.98亿元、增长12.2%,网络零售额6.74亿元、增长21.3%,其中实物型网络零售额6.06亿元、增长19.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06亿元、增长23.6%。
(2)存在的短板。一是商品市场体系发展不平衡,市场建设标准不高,功能不完善,现代批发交易中心、专业市场、冷链物流等发展缓慢;二是农产品上行渠道不广,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产品产地仓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三是消费供给下沉不足,大型企业等市场主体下沉力度不足,乡镇商贸中心业态功能不完善,设施设备不足,规模和质量难以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四是虽然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商旅”融合层次较低,商业形态不够先进,现有的大多数商业体或商圈仍层次低。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作为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重要工作内容,与电子商务进农村、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链等建设工作有效衔接,以渠道下沉和农产品上行为主线,以县、镇、村商业网络体系和农村物流配送“三点一线”为重点,加快推动县域商业网点设施、功能业态、市场主体、消费环境、安全水平改造升级,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县、镇、村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商贸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年度分解任务。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到2025年,全县三级商业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城乡互通更加顺畅,商品流通更加高效,业态更加丰富,基本形成以宁强县县城为中心、各镇街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县有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城乡生产和消费连接更加紧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更加畅通,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持续提升。(具体年度目标任务详见附表二)
(三)县域商业建设类型和标准。参照《县域商业建设指南》标准,遵循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调研和摸底了宁强县商业网点数量、规模和发展水平等情况,确定宁强县当前商业体系总体上属于“基本型以下”。
2024-2025年,我县着重发展商业网络体系,各镇至少建成或提升改造1个商贸中心,达到3个模式之一(1.单体商超形态。2.单体商超为中心,集聚多种服务的商圈形态。3.沿主要街道条状分布的农村特色商业街形态),实现村村有便民店,快递企业基本实现配送业务整合,实现统一仓储、统一分拣、统一配送,行政村快递通达率达到100%,新建或升级改造8个乡镇农产品产地交易中心,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趋于完善,农村商业服务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县域商业网点设施、功能业态、市场主体、消费环境等全面提升,预计“十四五”末,达到基本型。
三、重点工作
按照商务部《县域商业建设指南》中“7项约束性指标”要求,突出乡镇商贸中心改造提升和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坚持补短板、优环境、强动能、增服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统筹使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县域商业建设,其中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村级便民商店不列入中央财政支持方向,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建设改造。
(一)补齐县域商业基础设施短板
1.提升县级商贸综合体。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新建改造县城购物中心、综合商贸中心、大型连锁商超等商业设施,丰富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健身、教育、亲子等业态,提升物流、金融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冷藏、陈列、打包、结算、食品加工等设施设备。
2.完善乡镇商贸中心。支持乡镇现有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改扩建、合作等方式,在大安镇、高寨子街道办、燕子砭镇、代家坝等镇建设改造提升一批乡镇商贸中心,推动商品零售、餐饮、娱乐、美容美发、维修、亲子、健身、教育、电商等业态融合,优化生活服务供给,改善乡镇消费环境,支持供销社利用在镇村的网点优势参与乡镇商贸中心项目新建和改建工程,将农资产品购销纳入到乡镇商贸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镇特色和优势,将阳平关镇、大安镇打造成区域性商贸强镇,巴山镇打造成电商网红镇,青木川镇打造成旅游特色小镇。
3.补齐村级便民店。加强整合现有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快递代办点、金融服务点,惠农服务站等资源,实现“一网多用,一点多用”,强化对各便民商店进行赋能,内容涵盖代购代销、家政职介、农技农资服务、快递收发等服务,增强农村实体店铺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打造更加高效的城乡配送体系,基本实现村村有便民服务店,物流配送服务能力及电商服务能力达到100%,进一步提高乡村生活服务的便捷性和服务质量。
4.弥补农产品批发市场空白。以宁强县羌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为重点,建设宁强县农产品供应链大数据、农产品网货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产品批发集散中心,为宁强县农业企业提供仓储物流、产品打造、品牌营销、一件代发、渠道对接、分拣包装等一站式服务,助推宁强县农特产品上行。
5.推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综合考虑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环境质量、建设投资、使用效益、入集人次和交易额等因素,在大安镇、阳平关镇、铁锁关镇、禅家岩等乡镇新建或改造农贸市场4个,明确功能分区和间隔距离,设立农民自产自销专区,完善交易设施、冷藏冷冻、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安全监控、消防设施等配套设施,创新农产品终端销售模式,满足周边居民个性化、便利化消费需求。
(二)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6.完善县域物流共配中心。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完善仓储、分拣、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设施,增强对乡村的辐射能力,重点支持宁强县三级物流配送中心改扩建项目,统筹整合全县快递快运、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农产品物流、农资产品物流等资源,加强统仓共配,实现2025年乡镇物流共同配送率35%的目标,县镇村物流体系达到增强型目标。
7.优化县域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支持以县域农产品加工贸易龙头企业、乡镇商业网络、村级便民商店网络体系为基础,构建县城配送中心、乡镇超市、村级便民商店三级网络配送体系,扩大物流配送规模,依托现有电商物流分拨中心和乡镇超市等商业网点,建设集配送、零售、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物流配送终端。
8.着力发展农村物流新模式。发展农村共同配送,推动电商、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相融合。鼓励邮政、供销社、电商、快递、商贸流通等各类主体开展市场合作,在电商综合服务基础上,搭载日用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服务,逐步实现统一仓储共同配送。重点支持乡镇农产品产地发展“电商+产地仓+快递物流”仓配模式,提高农产品上行效率。
(三)改善优化县域消费渠道
9.布局一批仓储设施。围绕我县天麻、食用菌、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引导大型流通企业下沉镇村发展供应链,布局一批中心仓、前置仓、物流仓储等设施,重点支持阳平关天麻小镇天麻产地仓仓储加工商品化设施,建设天麻展示交易区、天麻精深加工区、天麻种植实验示范区等天麻产业配套设施,高寨子中药材及农产品加工仓储中心等项目建设。
10.搭建联合采购平台。鼓励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支持2-3家传统商贸流通企业集采集配,帮扶加强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
(四)增强农产品上行动能
11.完善农特产品商品化设施设备。围绕特色产业,引导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立足我县农特产业优势,在农特产品集中生产区域改造或新建产地仓,完善农特产品产后商品化设施设备,完善分拣、预冷、初加工、配送等功能,提高产品商品化率。
12.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整合现有县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统筹产品开发、设计、营销、品牌等服务,拓宽农村产品上行渠道,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拓宽农村产品上行渠道。
(五)提高生活供给质量
13.推进商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我县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羌族特色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商旅融合发展,提升全县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水平,加强羌族特色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加快农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换,提升县域旅游景点配套商业设施建设,提升消费体验,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扩大市场消费。
14.创新县域消费模式。举办一系列商贸促销专题活动、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宣传推介活动,以“走出去”营销和本地营销相结合,以“线上购”和“线下销”相结合,为农户推介和销售农产品。鼓励本地网商发展,拓宽农产品线上直销渠道。
四、资金安排及项目计划
(一)安排方式。专项资金原则上以项目法进行分配,并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23〕9号)规定的执行,采取以奖补方式撬动社会投资,支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企业实施完项目,待验收通过后,给予一次性奖补,单个项目支持金额原则上不超过符合支持方向实际投入金额的30%。
(二)项目计划。我县拟支持的项目清单详见(附表3.县域商业项目清单),我县将严格落实项目责任单位、考核安排及企业的实施目标,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
五、保障机制
(一)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充分发挥县域商业政策资金引导作用,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共同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规范补助资金使用方向,县域商业补助资金使不得用于征地拆迁、支付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偿还债务以及财政补助单位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对于违规使用或挪作他用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或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项目管理制度。县经贸局会同财政、乡村振兴等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指导项目建设,确保资金安全、方案落地、项目落实、群众受益,明确项目评价指标、验收流程等,同时加强资产监督管理,明确资产权属和管护主体责任,形成长效机制,各镇街要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谋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商业体系建设。
(三)日常监督机制。按照宁强县域商业体建设发展目标,按年度分解细化任务安排,明确责任主体、监督职责、形成上下联动抓常监督工作机制,建立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认真执行项目监督检查制度,重点对项目建设进度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和按计划使用。
(四)信息公开机制。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信息报送的政策措施,在县政府网站设置宁强县商业建设项目专栏,对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的承办企业、建设进度、资金使用、审计验收等相关情况及时进行公示公开,凡是接受中央财政奖补的企业,按要求填报项目相关信息数据并依法保护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