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宁强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宁强县201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本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汉中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编制。报告由概述、政府信息公开情况、本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及收费与减免情况、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诉讼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共六个方面组成。报告中所列数据统计时间为201811日至20181231日止,如对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宁强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系(地址:宁强县汉源街道办民主街六号;邮编:724400;电话:0916-4228129)。

一、概述

(一)抓实要点分工,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印发《宁强县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宁政办发〔2018108号),逐项梳理各重点领域政务公开任务,明确事项公开内容、具体要求,结合《汉中市2018年绩效评估指标》要求,强化督促检查,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解读回应。健全完善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解读工作,充分借助宁强县人民政府网站、县政务服务中心、12345政府热线、政务微信微博等发布政策文件解读信息,及时准确传递政策精神,不断扩大解读信息的受众面。同时,倾听民意、回应诉求,强化源头管控、着力宣传引导,不断提高政策解读回应能力。

(三)深入改革实践,强化服务保障。以提升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深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梳理,破除部门壁垒,积极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精简审批材料、提高审批效率,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保障能力。

(四)拓展公开渠道,强化载体建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政府网站发展指引》要求,对县人民政府网站进行改版升级,构建集信息发布、解读回应、办事服务、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府网站体系。强化政务微信微博管理使用,着力构建政务新媒体政务公开体系。综合运用电视、公示栏和办事大厅、为民服务窗口、12345政府热线等媒体平台,为群众多渠道提供政府信息和政务服务。

(五)着力探索创新,强化制度引领。健全完善政府信息公开配套制度,印发《县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制度》《县政府门户网站“县长信箱”管理办法》,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健全公文主动公开标识机制,转发《陕西省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陕西省电子政务办公室关于规范依申请公开工作暨征集依申请公开疑难问题的通知》,完善规范依申请公开流程,不断提升政务公开制度化水平。深入开展政务公开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主动公开基本目录,全面提升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按照中、省、市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坚持“应公开尽公开”的原则,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公开载体建设,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县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初步形成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政务服务大厅、电视、广播、公开栏等多方式、多渠道互为补充的新格局。2018年,全县主动公开政府信息7580条;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0815条(其中: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6420条;政务微博公开政府信息3097条;政务微信公开政府信息498条;其他方式公开政府信息800条)。

充分发挥县政府机关、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各镇办政府信息查阅点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查阅点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查阅接待能力和查阅范围,方便全县群众查阅政府信息。全年接待群众84人次,查阅咨询各种信息200余份。

同时,完成了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的5个网站向县政府门户网站迁移改版工作,拓宽了信息保障渠道。

(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情况。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政府网站发展指引》要求,对宁强县人民政府网站进行优化升级,开设专题专栏18个。2018年,专题专栏共发布信息642条,重点领域公开信息497条,其中:社会公共服务信息47条;财政预决算、支出信息167条;住房保障信息10条;食品药品安全信息6批次;环境信息58条;减税降费信息5条;征地信息3条;文化机构信息1条;行政处罚信息59条;民政信息33条;扶贫信息75条;就业创业信息33条。

(三)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情况。梳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事项“两项清单”522项,其中“只进一扇门”160项、“最多跑一次”362项。梳理网上办、就近办、马上办、一次办“四办”清单853项。梳理行政许可、备案、审核转报三类事项659项,网上可受理事项(原件预审、原件核验、全程网办3种形式)582项,占比88.32%。2018年,全县受理事项7701件,办结7701件,办结率100%。全县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共办理审批事项249件,总投资68.06亿元,其中审批类60件、投资额18.73亿元,备案类189件、投资额49.33亿元,在线审批办结率达到100%,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

(四)开展政策解读情况。健全完善政策文件解读工作机制,细化政策文件解读主体、范围、流程、内容、形式等要求,加强政策文件解读回应和重点领域项目信息公开,进一步增进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的知晓、理解和认同,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施政水平。2018年,全县解读政策文件3份,转载上级政策文件解读32次。

(五)政务舆情和社会重大关切回应情况。建立由县委宣传部、县委网信办、县政府办、县公安局组成的政务舆情应急处置联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动态评估和考核问责,依法依规回应政务舆情。印发《宁强县网络舆情监控及应急处置工作预案(试行)》,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舆情研判、源头管控,积极做好政务舆情回应工作。2018年,处置重大舆情11次、回应社会重大关切22次,开展征集调查8次。

(六)公开载体建设情况。按照政务公开载体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设,不断提升政务公开信息化水平。一是完成了宁强县人民政府网站的升级改版,开设了走进宁强、新闻中心、信息公开、公共服务、互动交流、文化旅游、专题专栏7个板块;开设了“县长信箱”、在线访谈、意见征集、网上调查等栏目,实现了重点领域信息、政府文件、政策解读、政民互动等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强化政府网站、微信平台、视频会议的网络传输保障工作,不断夯实政务服务基础。三是认真履行政府网站管理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政府网站管理。制定印发了《县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制度》《值班读网制度》,通过专人读网的方式,加大政府网站自检自查力度,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政府网站发布内容全面、规范。四是按照政务新媒体管理要求,制定印发《宁强县政务新媒体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机制,完善规范政务新媒体信息发布审核流程,切实加强政务新媒体管理。五是切实加强12345热线管理,加强政民互动平台管理,积极回应群众诉求。2018年,全县在线运行政务新媒体23个;转办“12345”热线408件次,下发情况通报2期;“县长信箱”346件,全部办结,公开169件;保障视频会议147场次。

 

三、本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情况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46号)和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相关要求,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以及政协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工作透明度,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2018年,共公开县人大代表建议和县政协委员提案100件。

四、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及收费与减免情况

转发《陕西省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陕西省电子政务办公室关于规范依申请公开工作暨征集依申请公开疑难问题的通知》,对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流程、受理单位职责、答复要求等各要素详细明确,确保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积极开展政府信息线上和线下依申请公开工作,不断提升群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便利性。2018年,全县共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41个(含镇办18、部门23),受理网上依申请公开2件、邮寄申请1件,均在时限内办结。

五、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诉讼情况

2018年,我县未发生因违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定而出现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2018年,宁强县以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年度工作要点为统揽,以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为契机,着力加强公开解读回应、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工作实效、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平台建设、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全县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但对标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政务公开工作要求,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差距:一是镇办、部门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保障不足,部分单位未单独设置政务公开工作机构,无专职人员负责,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二是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开展不全面、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务公开载体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

2019年,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加大投入,夯实责任,强化措施,不断加强政务公开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服务能力。一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以深入开展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着力跟踪问效,深入推进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标准化建设。二是深入推进载体建设。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载体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信息发布、解读回应、办事服务、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务公开主渠道作用;同时加强政务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管理,不断提升政务公开信息化水平。三是深入推进业务培训。按照政务公开年度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政务公开业务技能培训,持续提升政务公开人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大政府网站、广播、专题专栏等平台政务公开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四是深入推进考评奖惩。健全完善政务公开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政务公开工作主动性和针对性,压实政务公开工作责任,不断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能力水平。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