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江之源·氐羌故里宁强,有这样一位乡村工匠,她以传承羌编技艺为己任,以带动乡亲脱贫致富为使命,用双手编织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她就是宁强羌氏故里羌编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羌编技艺传承人、新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周琳。
一、初心如磐,开启职业转型之旅
2016年,周琳在宁强工作时,敏锐地察觉到山区群众尤其是家庭妇女的就业困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她大胆尝试,将目光投向家政服务领域。通过耐心的思想教育和组织观看家政视频等方式,周琳成功扭转了群众对家政服务的传统偏见,让家政服务成为当地群众乐意从事的职业,为后续带动就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8年,周琳又发现了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与村民贫困现状之间的矛盾。她决心依托这一天然优势,借助扶贫政策的东风,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由此开启了她的羌编产业创业征程。
二、技能赋能,培育乡村工匠人才
创业初期,周琳面临着“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员”的艰难处境,但她坚信“脱贫先扶智”。她租借闲置学校场地,购置教具,聘请专业老师,结合当地实际编写教材,创办了宁强县新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学校不仅教授文化基础知识和产业技能,还引入心理培训等课程,全方位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截至目前,学校累计开展扶贫培训1000余场,培养贫困人口5000余人,其中2650人成功就业。同时,公司也同步开展羌编技能培训5000余人次,形成了“技能培训+产业实践”的高效传承模式,为羌编产业培育了大批专业工匠。
三、传承创新,绽放羌编技艺光彩
宁强作为羌族迁徙的重要留居地,羌编技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羌民们利用竹子、藤条等天然材料,编织出各种生产生活必需品,形成了经纬编、十字编等独特的编制技法。2016年,竹编技艺列入县级非遗名录;2023年,羌编非遗工坊被列为陕西省第三批非遗工坊;2025年,宁强竹编技艺被认定为市级非遗教学实践基地,传承层级不断提升。
在周琳的带领下,羌编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从传统的生产生活器具向文创产品拓展。2025年6月入选“陕西非遗好物”的“羌氏故里·春山里”羌编多功能收纳茶台,就是将实用性与美学价值完美结合的典范。此外,羌编产品还多次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获奖,2020年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2021年羌编果篮系列获陕西省旅游商品大赛银奖,2023年再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四、产业带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周琳牵头成立的宁强羌氏故里羌编手工艺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的3处生产车间直接提供就业岗位60个,与2500余户农户建立合作关系,让农户实现了居家就业,稳定增收。
2025年6月,羌编系列产品随周琳团队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地方合作论坛,在国际舞台上惊艳亮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独特纽带。
周琳凭借在技能培训与产业带动中的突出表现,先后荣获“汉中市最美致富女带头人”“宁强县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2025年9月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等7个部门认定为全省乡村工匠名师,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工匠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未来,周琳将继续秉持初心,带领乡亲们在羌编产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羌编技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