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宁强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2025年三季度宁强县农业经济平稳运行

2025年三季度宁强县农业经济平稳运行

今年以来,宁强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农业升级行动,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总体运行态势

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71亿元,同比增长3.3%;增加值16.71亿元,同比增长3.3%。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运行良好,秋粮丰收在望,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为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运行特点

(一)农作物生产稳中有升,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前三季度,种植业产值17.97亿元,同比增长4.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6.1%,其中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10.1%;中药材产量同比增长22.6%;水果产量同比增长7.9%;茶叶产量同比增长2.3%。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宁强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已形成了以天麻、淫羊藿为主,华细辛、重楼等名贵中药材为辅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生态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代料食用菌、羊肚菌等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与同期相比,中草药材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经济效益显现。中草药材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提升约2个百分点。

(二)林业生产稳步增长,绿色产品优势明显。前三季度,林业生产效益总体稳定,实现林业产值1.8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林木的培育和种植0.82亿元、林产品的采集0.92亿元。宁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有经久不衰的市场优势(回归自然,绿色保健已成为世界潮流),三季度野生林产品正当季,比如野生菌等等,刚上市价格高达80/斤左右,对林业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

(三)畜牧业生产持续下降,存栏量有所减少。前三季度,生猪出栏13.4万头,下降4.8%;牛出栏5708头,下降1.8%;羊出栏6370头,下降21.5%;活家禽出栏46.23万只,下降7.3%。禽蛋总产量3741.8吨,下降4.9%。前三季度实现牧业产值6.3亿元,下降1.2%。今年以来,生猪价格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三季度末生猪价格较年初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牛、羊、家禽等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市场需求较为旺盛。

(四)渔业生产平稳推进,特色品种不断发展。2025年宁强县把渔业养殖与休闲、度假、观赏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集游钓、品尝、观赏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全县渔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稳步提升。同时加大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力度,积极推广“水稻+鱼(虾、蟹、鳖、蛙等)”综合种养模式,集成稻渔综合种养先进适用技术,完善“虾藕共作、稻渔种养”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稻渔共赢”。全县主要为鲈鱼、鲟鱼、草鱼,鲈鱼和鲟鱼价格相对较高;虾蟹类主要是南美白对虾,价格较高,可达90/公斤,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实现水产品产量1096吨,增长21.6%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支柱产业增长动能不足。茶叶产业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一,但其产量增速已连续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提质增效任务艰巨。

(二)畜牧产业结构单一且抗风险能力弱:畜牧业对生猪的依赖度过高(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占比62.9%),在猪价下行周期中,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养殖成本的刚性上涨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导致养殖户信心受挫,补栏意愿不强,产业恢复面临较大困难。

四、对策与建议

(一)推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对全县荒废茶园进行摸排,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改造,盘活存量资源。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科学种植管理技术,从源头提升茶叶品质,解决“增产不增收”问题。

(二)稳定畜牧生产,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信贷支持、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等综合措施,帮助养猪户渡过难关,提振养殖信心,鼓励适时补栏。同时,出台专项补贴,鼓励发展“宁强麻辣鸡”等特色养殖,并提供技术培训,逐步扩大其规模,优化畜牧产业结构。

(三)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多元增长点:在严守政策底线的前提下,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和高山蔬菜产业,建立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发展。同时,引导和支持农户根据市场需求,探索发展其他具有地方特色且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降低对单一产业的过度依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