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宁强县建筑业简析
一、基本情况
2025年上半年,我县资质等级建筑业结转合同额3.55亿元,增长-12.99%;本年新增合同额11.08亿元,增长34.79%;合同总额14.62亿元,增长18.76%。完成资质等级建筑业总产值12.46亿元,同比增长12.9%,较去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较去年一季度下降7.1个百分点,较全市平均增速低0.3个百分点。省内建筑业总产值12.43亿元,省外建筑业总产值360万元,外省企业在宁强完成建筑业产值1.36亿元。
二、原因分析
(一)资质内企业数量减少而基数减不了。
2025年一季度,有1家企业失信,资质过期而退库,二季度又有1家企业失信,资质过期而退库,到目前为止无培育新增入库企业。去年同期共有资质内建筑企业15家,今年13家企业要背负去年15家企业基数。测算表明,各季度这2家资质过期退库企业总产值分别占总产值基数的15.7%、12%、9.8%、8.9%。因以上原因,拉低全县上半年建筑业产值12个百分点。
(二)在库企业规模与资质限制,市场竞争力不足。
我县资质内企业规模小,资质等级较低,资质等级二级的8家,三级和专业承包的5家,这使得企业能够承揽的项目范围和规模有限,难以获得大型、高附加值的项目,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难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限制了建筑业产值的提升。企业规模小、资质低,导致其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房地产市场影响。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萎缩态势,宁强县也不例外,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房屋新开工面积减少,2025年上半年,全县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新开工面积0.85万平方米,下降45.5%,这直接导致了对建筑业的需求减少,影响了建筑业产值的增长。
(四)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建筑行业普遍存在项目资金回款周期长的问题,而我县建筑业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又相对薄弱,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施工进度和企业的后续发展,进而制约了建筑业产值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全县资质建筑企业营业收入1.38亿元,增长-58.33%;而应收工程款却高达3.04亿元,企业资金周转难度大。
(五)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宁强县建筑业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建筑工程产值占据主导地位,其他相关的增值业务占比较小,2025年上半年,建筑工程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99.97%,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建筑业产值的增长过度依赖于传统的建筑工程业务,抗风险能力和增长潜力都相对较弱。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企业培育与扶持
一是加强督促资质即将到期建筑企业的资质换证和升级工作。2025年7月30日再次排查,2025年还有6家企业建筑业资质到期,特别是陕西羌福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和陕西万乔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9月初资质即将到期。
二是建议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的资质升级、技术改造和人才引进,帮助本地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三是加强对建筑业企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广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四是在住建、交通、水利、电力、装饰装修等各领域挖掘成长型企业落户宁强,培育发展成为资质建筑企业。
(二)积极拓展市场渠道
一是组织本地建筑业企业参加各类建筑行业展会、交流会等活动,加强与县内外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平台和机会,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周边地区的建设项目招投标,扩大市场份额。
二是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为本地建筑业企业在大型项目分包中争取更多的施工工程,或优先支持本地企业参与。
(三)推动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发展
一是引导建筑业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等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拓展建筑设计、工程咨询、建筑装饰等相关业务领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加强对新兴建筑市场的调研和分析,鼓励企业加大对装配式建筑、智能建筑等领域的投入和探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四)强化金融支持
一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建筑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为建筑业企业提供项目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支持企业以在建工程、应收账款等进行质押贷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