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民生为导向,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任务,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2025年,宁强县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教育答卷”。
二、硬件升级赋能,夯实育人基础。聚焦群众关切,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打造安全、智慧、宜居的现代化校园环境。一是基础设施全面扩容提质。全年争取项目资金8143万元,推进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新建宁强一中教学楼、天津中学实验楼、职教中心实训楼及学生宿舍楼;改扩建东城校区教学楼、广坪镇中心幼儿园保教楼;完成18所学校消防设施改造、8所学校运动场地升级。北城实验学校建成投用,职业中学四中校区整体迁入职教中心,彻底化解“大校额”难题。二是民生实事精准落地见效。投入225万元新增午休“躺睡”位2254个,惠及学生2254人;投入270万元为17所学校宿舍安装空调,8所学校完成变压器增容。持续推进护眼灯、可调节课桌椅、宿舍空调“三个全覆盖”,智慧教学设备实现中小学100%配备,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体教融合迈出坚实步伐。争取省体彩公益金200万元,建设汉源街道小型体育公园和禅家岩镇登山步道;县财政投入500万元改造体育场馆,铺设4块硅PU篮球场(2400㎡);投入200万元建成6人制曲棍球场1片、改造5人制足球场1块,形成“赛事+基地+设施”协同发展新格局。成功承办2025中国西部青少年曲棍球邀请赛,吸引来自四川、甘肃、浙江等9支队伍近150名运动员参赛,宁强男女队分获冠亚军;在全国青少年U系列曲棍球锦标赛中,斩获U10、U12男子组两项全国亚军。宁强县少年儿童体校获评“中国曲棍球传统校”,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被授予“中国曲棍球推广校”;成功举办第二届宁强半程马拉松,吸引全国29个省份5300余名选手参与。承办了2025陕西省群众登山排名赛总决赛(宁强站),结合“羌韵汉江源”干部职工健康跑,吸引全国2300余人参赛。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000万元,体教融合成效获广泛认可。
三、五育并举提质,优质均衡发展。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省级示范园5所、市级一类园18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2%,位居全市第二;1所幼儿园入选“教育部园长培训实践基地”,1所幼儿园创建成“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1所幼儿园创建成省级家园共育示范基地,1所幼儿园创建成省级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试点基地,5所幼儿园创建成省级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园。义务教育优质均衡。19所初中连续两年中考成绩进入全市前100名;2025年中考600分以上考生达343人,同比增加154人;34所学校获得市级荣誉、6所学校获得省级荣誉、4所学校获得国家级荣誉,优质均衡水平稳步提升。高中教育高位突破。天津高级中学本科上线率达97%,特控线上线率60%,连续13年获市政府表彰;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改革,体育艺术类考生双上线率达82.9%,素质教育成果显著。职业教育多元发展。绘画、中餐烹饪、中医养生保健3个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高水平示范专业”;学校被认定为“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推荐申报教育部“教学改革样本试点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特殊教育融合共进。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送教上门“4321”工作法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在全省交流推广。智慧教育纵深推进。6所学校获评“汉中市智慧教育示范校”,2所为“示范集团校”,5所为“培育校”,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四、师资强基固本,锻造教育铁军。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系统推进名师培养、培训提质与机制创新。名师工程成效显著。培养市级教学能手287名、省级77名;市级学科带头人72名、省级16名;市级教学名师25名,2名入选省级教学名师培养对象;2名教师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名获“全国优秀教师”,2名被评为“省级思政课教学标兵”,师德典型不断涌现。培训体系立体多元。深入实施“青蓝工程”“全员赛教”“思政课大练兵”等品牌活动,构建“继续教育+学科培训+师德师风”三位一体全员培训体系,通过区域研训、项目化学习、跟岗实践、结对帮扶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人才流动激发活力。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县管校聘、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有效缓解乡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促进城乡师资优质均衡配置。
五、改革攻坚破题,激发教育活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破解发展瓶颈,释放教育活力。一是集团化办学全域覆盖。组建45个教育集团,推行“1+N”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优质校辐射带动作用,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二是学科基地创新引领。建成市级学科基地2个、县级16个,创新实施“六+行动”(“学科基地+工作室坊站”“学科基地+青蓝工程建设”“学科基地+集团化办学”“学科基地+跨学科学段融合”“学科基地+名师引领培训”“学科基地+网络研修”),累计孵化骨干教师1200余人次,获省级科研成果表彰15项。三是管理机制持续优化。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行“名师走教”“三带工程”(带徒弟、带教研组、带课题组),探索“名师型”“特色型”“科研型”教师走教模式,推动县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跨越式提升。
六、服务保障并重,守护成长之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守护师生健康平安。一是校园安全“四个百分百”全面落实。封闭化管理、专职保安配备、一键报警装置、视频监控联网全部达到100%。严格执行值班值守、巡查检查制度,建立安全隐患台账,实行清单式管理、闭环式整改。二是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常态化开展“1530”安全教育(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5分钟、节假日30分钟),组织应急演练300余场次;深入开展“拆牌、破网、清通道”消防安全整治及校园周边综合治理,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心理健康与法治教育同步加强。扎实推进双家访制度,强化学生心理疏导与法治教育,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四是阳光校餐赢得赞誉。成功创建“全国阳光校餐示范县”,在全省陕南片区现场会上,我县就校园餐工作做经验交流。全市集中整治、“三化”建设现场观摩暨重点工作推进会在宁强县召开,我县校园餐工作获高度评价。五是风险防控主动作为。化解校建债务1470.96万元,建立“局领导包片、股室包校”机制,妥善解决信访问题,教育生态持续向好。
站在新起点,全县教育系统将锚定“教育强县”目标,以更实举措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以更高标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陕公网安备61072602000101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