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宁强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羌绣与羌州绣娘



聆听了一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副研究员祁春英教授的讲座《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保护传承与研究》,甚为感慨。祁教授高屋建瓴、博观约取,从少数民族服饰昨天的保护与激活、今天的传承与共融、明天的创新与发展三方面,为羌州羌绣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出谋划策,看来羌州羌绣产业大有可为。今刊《羌州物语》书稿一篇小文,也算是对羌州羌绣美好未来的期许。


羌绣,一直在羌汉文化杂糅的羌州境内传承不息,且民间不乏羌绣巧手。2010年羌州羌绣在上海世博会上备受中外游客青睐。在第五届、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展上,羌州羌绣更是声誉鹊起。2016年,羌州羌绣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据羌州县志载:“羌氐民族在本县活动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历经沧桑,而今羌氐民俗痕迹还依稀可寻。”首先在服饰穿戴上与汉族有明显的不同,“清末的服饰,除官服外,民间尤其是边远山区都留有氐羌服饰的痕迹。如男人以大布裹头,其扎法、帕形多种多样,颜色以白、黑、蓝为主。男青年春秋在白色(或浅色)短衫上套着镶有小边的短坎肩,穿套鞋,扎裹腿,带绣花肚兜,系大腰带”。可见羌州羌民虽然汉化,但羌族风习祖辈熏染,沿袭至今,一点不假。


在上世纪80年代前,羌州山区农村,无论男女,一般都穿土布长衫,外套羊皮褂或棉布长背心,包头巾,裹绑腿。一些妇女的头帕除黑白两色外还加些丝织品,头帕上绣有色彩艳丽的图案;衣服绣有花边,有的衣领上还镶一排梅花形图案的银饰,腰系绣花腰带,足穿勾尖绣花鞋,喜戴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首饰。尤其是儿童戴的铃铃帽上缀的银饰,走动起来叮当作响,银光闪闪,煞是有趣。具有羌族遗风的男子还时常穿着苎麻布大褂和两面穿的羊皮褂,腰间围系绣花的牛皮裹肚子,内装烟斗、兰花烟、火镰或火柴、打火机。他们上坡干活或放牧时,经常背上火枪、挎着索包、牵上猎狗,腰间挂着吊刀、火药与洋硝葫芦,凡是天上飞的斑鸠,荆棘架上的锦鸡,地上跑的野兔都是他们猎枪下的战利品、索包的囊中物。


羌州境内的羌绣和服饰有其独到的特色。羌州羌绣针法主要有十字挑绣、串挑绣、编挑绣三种。绣品有挂饰类(图腾壁挂、镜框壁挂、吉祥香包等),服饰类(头帕、童帽、腰带、鞋面、袖口、领口、围腰、衣襟),厨房用品类(桌布、围裙),生活起居类(鞋垫、拖鞋、枕套、茶杯垫、靠枕、包袱),礼品类(笔记本封皮、公文包装饰)。羌州羌绣不仅色彩绚丽夺目、对比强烈,而且朴素大方、经久耐用,颇具观赏性、实用性和耐久性。


说到羌绣,不得不提到羌州绣娘。羌州绣娘是羌州羌文化产业催生的一个公司名称,也是一个热爱羌绣,且为羌绣事业默默奉献的王姓女子的代名词。人们见了她的面,都称呼她“羌州绣娘”或“绣娘”,却忘了她的真实姓名。毋庸置疑,这是一种褒奖,也是对一种民族产业的认同。


羌州绣娘从小受其祖母、外婆羌绣手艺的熏染,再加之心灵手巧,在羌绣作为羌州非遗保护项目的这些年迅速脱颖而出,足见其技艺、眼光、思路的开阔境界,当然这其中不乏高人指点和助力。


羌州绣娘第一次代表羌州去参加第五届国际非遗节,面对各级领导对羌绣产品的重视与关注,以及媒体闪光灯的聚焦,一个自小长在山里的小城女子处处谨小慎微,生怕举手投足、张口讲话出一丝差错,影响羌州形象。据说绣娘面对一些商家的大宗订单根本不敢接,担心到期交不了货。这就是羌州羌族遗风的典型性格例证。做人做事,诚信比什么都重要。或许,也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遗传,才成就了这个内秀的山里女子挑起了羌州羌绣的一片天。当然,也与当地政府对羌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如免费提供非遗传习所场地,供各地绣娘集中起来切磋技艺,开展手绣技艺创新大赛,等等。


羌州绣娘就是在这种机遇下,成立了羌绣合作社,把各镇村留守的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办了多期绣娘培训班,开始了公司化运作。目前羌绣绣品俏销海内外,也使得很多农村绣娘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我亲眼见到羌州绣娘公司有一个哑巴绣娘,原不懂得羌绣技艺,经过羌州绣娘手把手的指导后,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美名远扬的羌绣绣娘。这名哑巴绣娘的高妙之处就是,她能把眼里看的山水游鱼花鸟,心里想的诗情画意,通过各色花线和各种针法,一针一线绣出来,且构图灵动,栩栩如生,画面丝毫没有违和感。哑巴绣娘的每件绣品都充满了吉祥、欢乐与幸福的涵义,这其实也是哑巴绣娘心境的自然流露与真实写照。


纵观羌州羌绣与四川西羌区的羌绣绣品,在材质、构图、针法、理念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且各具特质。我相信,羌州羌绣只有保持羌汉文化杂糅的特色文化品质,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也真心祝愿羌州绣娘在新时代的召唤下,汇集更多的羌绣巧手,共同绣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