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作为推进脱贫攻坚、拉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充分借助各类博览会、展销会和“互联网+”等模式,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农业市场主体,宁强县永定家庭农场乘借政策的东风,精准把脉现代都市消费理念,充分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持续放大宁强食用菌生态效应,在推进脱贫攻坚、农商互联的征程中蹚出一条路子。
一、基本情况
宁强县永定家庭农场位于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成立于2017年6月,主要从事中蜂养殖,食用菌、高山蔬菜种植,生态山货等农特产品销售。农场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环保”发展理念,建成占地规模50余亩的珍稀食用菌产业园和多元化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有中蜂养殖场地2个、设施化大棚80个;栽培椴木金耳1.8万余架、猴头菇1万余袋、袋料食用菌30万袋,先后培育出土蜂蜜、金耳、黑木耳、猴头菇、香菇、竹荪菌、高山蔬菜、冷水大米等高品质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300余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选准项目,是致富增收的第一前提。脱贫要致富,关键在项目。选择一个好的项目,既是起点,也是赢点。农业项目选择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立足比较优势,注重特色发展。回顾创业之初,王永定庆幸自己有个正确的认知。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的王永定,原本开办一家酒店,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看着嗷嗷待哺的两个子女和多病缠身的母亲,他只能选择背井离乡—远赴青海省建筑工地务工。2015年,因家庭贫困,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堂堂七尺男儿当贫困户并不是件什么光荣的事。再说,我常年在外打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家人还需要我照顾。我必须通过创业发展产业来彻底改变我的现状,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干出一番事业来,活出个人样来,实现我的脱贫致富梦!”王永定笑着回忆说。心动不如行动。巴山镇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这里雨量充沛,林草资源丰富,一年四季山花烂漫、瓜果飘香,非常适宜发展中蜂和食用菌产业,况且高山土蜂蜜、食用菌绿色、无污染,与现代人健康养生理念高度契合。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宁强县永定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永定以发展高山农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二)建强基地,是产业兴旺的第一支撑。现代农业是高度集约的产业体系,农业增产增收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基地支撑。2015年初,在帮扶部门及巴山镇的帮助下,勤劳好学的王永定积极参加了县镇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多次自费到云南等地学习金木耳等特色食用菌种植技术,又跟当地的中蜂养殖大户学习养蜂技术。有了技术,没有基地支撑,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永定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挨家挨户游说,从家长里短到国家农业政策走向,从土地小户种植收益到入股分红,硬着头皮、磨破嘴皮,终于打动了乡亲们。2017年初,在镇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协助下,他流转到土地50亩,建成了珍稀食用菌产业园和多元化生态农业产业基地。从此,他和妻子把家搬到了园区简易的小木屋内,一住就是五年。他们白天带领工人灭菌、发酵、育种,精心管护金耳、香菇、猴头菇等产业,晚上共同钻研学习中蜂养殖、食用菌种植等实用技术,定期邀请县上的食用菌专家来园区指导,看到一群群在山间飞舞的蜜蜂,看到长势喜人的一棒棒香菇、一窝窝猴头菇和一朵朵色泽靓丽的金耳,他和妻子喜上眉梢。2016年他建立了两个养蜂场,他的蜜蜂也从起初的50多箱发展到300多箱,实现经营性收入15万元。2017年,他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巴山镇乃至全县“空中产业甜蜜事业”的致富典型。
(三)开拓市场,是拉动转型的第一引擎。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何使自己生产的绿色山珍出村进城,走上城市人的餐桌,获得更大的收益?一直是困扰王永定的问题。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王永定夫妇本着“山里娃山里货”的本质,做到从原材料的选购到原生态的种植、再到销售一体化经营。他的农场生产的土蜂蜜、金木耳、黑木耳、猴头菇、香菇、蔬菜、大米等农产品都通过农市、农超对接、实体店和网上销售,由于价格实惠、质量安全有保障,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销售量与日俱增。通过多方宣传,他们打造的巴山“绿珍”系列农产品金木耳、猴头菇作为宁强县消费扶贫工程爱心超市首选推介产品入驻对接江苏省采购陕西省贫困县农产品消费扶贫工作实施计划。他还成功组织宁强椴木黑木耳1万斤,助力京东汉中无界工厂仓选购产品顺利实施。
(四)创新思路,是提质增效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宁强县大力推广“电商+旅游”短视频、直播带货模式,以打造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共赢销售为主题,让许多家庭农场主除了日常打理好农场之外,把更多的时间用着学习电子商务,并在抖音里做直播、快手上发视频、淘宝上开网店,想着法儿把自己变身为“网红”,把家乡山货等搬到“云上”,让秦巴山货走出山区,让更多顾客领略秦巴美景、享用秦巴山货、品尝秦巴美食。为了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王永定积极打造“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探索“农场+农户+基地+电商平台”发展模式、开启网络直播平台销售新思路,通过社群营销、同城配送、“村企互联”、公益认购、直播带货+消费扶贫,销售土蜂蜜、金耳、猴头菇等生态农特产品累计达 1万余单、电商营销收益 160余万元,占销售总额的62%;依托电商产业链,通过扶贫带货,农市、农超对接,门店营销等方式提供就业创业渠道20余个,初步形成电商创业脱贫新格局,电商助农促进新增收,产业升级提档新发展,实现小产品撬动大产业、小农户对接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