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宁强县乡间的玉米秋收已近尾声。田埂上的玉米穗被农户装袋运走,地里残留的玉米秸秆便成了不少人的“小难题”。以往,这些秸秆要么堆在田间占地腐烂,要么费力拉回家当柴火,利用率低,大多被白白浪费。今年,这个难题迎来了转机,高寨子街道何家院村羌州牧业海门山羊养殖基地,正将这些“田间余料”转化为山羊的越冬饲料,同时为农户开辟了一条稳定的增收渠道。
记者走进基地,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分工协作、高效有序,有人将刚运到的秸秆送进粉碎机,细碎的草丝顺着出料口落下;有人把粉碎后的秸秆装入专用包装袋,随后封口、码放整齐。这些加工环节,正是基地破解秸秆处理与饲料需求“双向难题”的关键。作为存栏1200只山羊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冬季青储饲料供应直接关系养殖效益,往年仅靠周边村组收储秸秆,既难满足需求,也未能彻底解决农户的秸秆处理难题。今年,基地主动扩大收储范围,从高寨子、胡家坝、铁锁关、舒家坝等周边镇街收购秸秆,让“废弃秸秆”焕发了新价值。“以前秸秆不让烧,家里又没养牛羊,顶多拿点当引火柴,其实大部分都浪费掉了。现在我们把苞谷杆卖给养殖场,还能有一笔收入,特别省心。”高寨子街道何家院村村民沈玉全说。
沈玉全口中的“收入”,藏着一笔清晰的“民生账”。据了解,每亩玉米地可产出3000至5000斤秸秆,基地按每斤0.1元的价格统一收购。对农户来说,几亩地的秸秆就能带来户均1000多元的收益。这笔“额外收益”不仅激发了村民交售秸秆的积极性,也为基地扩大收储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基地负责人郑岚介绍说:“养殖场刚开始我们就尝试收农户的秸秆做饲料,但那时老百姓大多选择还田或当柴火,我们收的量并不大。后来随着秸秆禁烧政策的宣传推广和养殖场规模的扩大,收购量逐年增加,今年预计将收购5000吨。”
如今,羌州牧业的秸秆收储模式,一头紧扣养殖产业的饲料刚需,一头牵着农户的增收期盼。5000吨秸秆的收购目标,不仅使秸秆禁烧从政策要求转化为农户的主动选择,更通过“秸秆-青储-养殖”的绿色循环模式,为宁强县农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