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宁强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宁强县:奋力谱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宁强县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以打造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示范县为工作总抓手,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克难奋进,奋力谱写新时代宁强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年至2024年县域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2.3%、7.4%、8.8%、7.1%,年均增速8.88%,高于全市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稳居全市前列,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获评为陕西省践行新发展理念先进县,先后荣获省级“争先进位县”“工业强县”“突出贡献县”“发展潜力县”等称号。

我县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山)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成17座小水电站和10个尾矿库整治。基本实现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中国天然氧吧”通过复验。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不断拓宽。

我县坚持特优发展,促进农业升级。扎实推进耕地和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改,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92万亩,粮油产量保持稳中有增。“药、菌、茶”种植规模分别达25万亩、8900万袋、18.52万亩,产量与规模均居全省前列。累计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5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27个,认定家庭农场571家,全县共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3个、绿色食品认证9个、有机产品认证1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7个,“五个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荣获“中国天麻之乡”称号。

我县坚持集约集中,推动工业提速。构建“一主(高新区)两翼(阳平关、代家坝园区)一工厂(大安社区工厂)”工业发展格局,高新区标准化厂房、阳平关天麻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用,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高新区亩均产值、亩均投资分别达422.6万元/亩、100.9万元/亩。“十四五”期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户(净增6户),总数达63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4%。工业园区成功升创为省级高新区、省级特色专业园区,获评“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青木川古镇+汉江源生态康养+大巴山神奇地貌”三大旅游线路吸引力持续增强,汉江源4A级,玉皇观3A级景区获得命名,建成宝珠观、铁锁关河口等农旅融合节点50余个,特色民宿、非遗演艺、户外运动等新业态持续涌现,获评“国家级羌文化保护区”“汉江之源・羌族故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46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8%。

我县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五个季度抓项目、四个一批晒项目”机制,滚动谋划储备产业发展、民生补短等领域重大项目,构建8条重点产业链招商体系,线上线下联动发力,天然气综合利用、草川子景区等一大批项目落地投产,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64个,完成投资285.62亿元,完工投用294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1%,在全市“四个一批”季度观摩中8次夺得“红旗”奖。

我县聚焦“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示范县”发展定位,全力推进“点靓宁强”工程,融合网红节点打造、特色街区建设与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提质背街小巷,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36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49.04%,较“十四五”初提高3.22个百分点,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阳平关火车站完成升级改造,阳安铁路迈入“复兴号”动车时代,东方红备用水源工程建成投用;5G网络实现城区和集镇全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两横两纵两环线”交通网络基本成型。

我县“医共体”改革成为全国试点并在全省推广,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生育服务政策优化,人口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养老、医疗、殡葬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1634人,年均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08%以内,成功创建“无欠薪县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率逐年提升,未成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保障体系日趋健全。推进集团化办园和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获评“陕西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进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强化,“智慧公安”“雪亮工程”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满意度稳步攀升,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获颁全省首批“平安金鼎”